2011年的通货膨胀原因,国家对策分别是什么?何时能够遏制通膨?给个确切点的时间。

2024-05-19 04:35

1. 2011年的通货膨胀原因,国家对策分别是什么?何时能够遏制通膨?给个确切点的时间。

  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CPI;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心理预期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发布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 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1年的通货膨胀原因,国家对策分别是什么?何时能够遏制通膨?给个确切点的时间。

2. 用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关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十五”期间要全面加快城市化。我个人却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主要问题在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低,而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如果忽视以就业结构非农化的发展为基础,片面去加快城市化,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会导致以就业问题为中心的城市问题严重化。

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认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观点,主要是以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工业化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工业产值比重片面演进,以此来反映工业化水平并不恰当。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在这种条件下,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应当是人均GDP水平或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同时,与城市化进程直接相联系的工业化指标,也主要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而不是工业的产值比重。从我国1952年以来近50年的经验数据看,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而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相关性则明显较强。

从国际比较看,以人均GNP水平作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一般变动趋势相比,与相近收入水平国家的数据相比,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相应数据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偏差。

再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关系看,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也不存在明显偏低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严重滞后,城市化率较低是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相一致的。

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

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比较,我国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工业产值比重,但问题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而在于工业化的偏差。

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出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而我国工业化中的问题,正在于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与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的较大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结构转变的要求;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这些偏差导致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率主要随着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而变动,则是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即使这个进程相对缓慢,也不是城市化本身的问题。

工业化的偏差还表现在产业选择和地域推进上,即改革前的片面重工业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过度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方面导致产值结构转变与就业结构转变的偏离,影响了工业化的有规律演进及其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因此,这两个偏差影响了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较快转变及其对人口城市化的带动效应。

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我国城市化率较低的基本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结构问题,也是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主要原因。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明显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而工业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而引起就业功能的相对下降)。同时,从我国“ 十五”至2010年期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较快上升只能主要依靠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因此,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须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这是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不过,从二者发展的逻辑顺序和长期进程来看,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有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且,未来10年我国城市服务业扩张的空间很大,而城市人口的增长则受到城市就业增长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主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来带动城市化,而不是反过来,将重点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上。否则,就可能导致城市化进程不能有效加快反而使现有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就业问题)严重化的后果。

3. 请解释下物价飞涨的原因,受哪些主要因素导致涨得这么快,能否把经济学跟生活联系起来讲解下。

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是推动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三大因素。2011年三季度我国物价涨幅会小幅度回落,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好转,2011年三季度以后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011年和2012年通胀压力很大,但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提高利率可以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也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分析框架和基本结论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动力。需求拉动可分为货币因素和实际需求,成本推动包括国内成本推动与输入型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是工资上涨引起的劳动成本上升,但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会降低劳动成本,间接抑制工资上涨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因此,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可分为货币因素、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输入型成本推动五大基本要素。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五大基本因素会对各个领域的物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产业关联产生间接影响,形成物价上涨的加速机制。即五大基本因素对上游产业产品价格的推动作用,会传导到中下游产业和消费品领域,产生连锁反应,出现物价加速上涨趋势,但物价上涨的加速幅度受制于中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产品涨价的消化吸收能力。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当前统计制度中货币供给是现金与存款之和 (M0为现金,M1为现金加活期存款,M2为M1加定期存款),与交易性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于流通领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并对物价产生影响的交易性货币仅是货币供给总量的一部分,包括现金M0 、短期贷款、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期间,M0增速相对平稳,平均增速为13.2%,但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0%和44.8%。  用上述五大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输入型成本推动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农村务工成本提高和城镇职工工资上涨以及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也对本轮物价上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上涨幅度。预测分析表明,在美欧日进口增速保持适度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将达到5%左右,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和PPI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政策模拟分析显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和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将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代价。在小幅度提息的同时采取人民币名义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措施,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措施。  二、本轮物价上涨的新特点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涨幅不断提高。今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6.8%、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与发生在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通胀相比,本轮通胀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食品与非食品价格同步上涨。前两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上涨是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但各类非食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成为推升物价涨幅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1.7%,影响CPI3.5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3.6%;非食品价格上涨2.9%,占CPI同比涨幅的36.4%。  二是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缩小。本轮食品价格出现跨年度持续上涨,重要原因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明显缩小。5月份,在食品价格上涨中,蔬菜在南北供应旺季价格回落7.1%,但部分地区发生旱灾、涝灾,5月下旬出现较快上涨。  三是上游产品价格向中下游产品传导力度加大。2010年8月份以来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的小幅度回升,导致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生活资料以及非食品消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中下游产业及流通环节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  四是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背离现象加剧。2005年以来,随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供给流向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出现明显背离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速下降与物价涨幅不同步、甚至出现反向走势。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物价涨幅与货币供给增速背离现象明显加剧,在货币供给增速持续下降的同时物价涨幅不断提高。但从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的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看,物价涨幅与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走势基本一致。  三、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交易性货币、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输入型价格五大基本因素对各类产品价格的影响看,考虑预期因素和上游产品价格对中下游产品价格的影响,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主要是由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和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提高推动的。输入型价格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影响较大,交易性货币供给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工资上涨对各类产品价格上涨均有重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五大基本要素和预期之外,土地价格上涨、投机性炒作、产能过剩以及政策调整等难以量化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均归类为其他因素。综合看,2010年一季度以来其他因素对物价上涨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一)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工业企业产品价格的基础,也是物价上涨的产业源头。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涨幅为10.04%。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8.48、8.36和2.0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5.83个百分点。  (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涨幅为5.86%。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7.85、5.16和2.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3.32个百分点,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其他因素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8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2.2%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5.07%,平均上涨3.2%。由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预期因素和工资上涨推动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分别为2.37、1.85、 1.53和0.96个百分点。2010年三季度以后,四大因素对CPI上涨的推动作用均不断提高。  包含政府调控政策在内的其他因素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期间,由其他因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降幅分别为1.84和1.04个百分点。  (四)出口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价格恢复较快上涨,涨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3.22%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9.96%。进口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动因素,由进口价格上涨推动的出口价格平均涨幅为7.03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出口价格平均涨幅。国外需求扩大、国外物价上涨也对我国出口价格上涨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出口数量扩大和国内物价因素(包括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实际需求以及其他因素)抑制了出口价格的上涨。总体看,国内因素部分消化吸收了国外因素引致的出口价格涨幅,但国内因素对出口价格涨幅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在下降,由国内因素导致的出口价格降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11.88个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2.58个百分点。  (五)进口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国内因素(进口数量、人民币汇率、进口关税税率)和国外因素(国外需求、美元汇率、国外物价、运输费用)对各类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国外因素是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占进口价格涨幅的80.41%。国内因素和其他因素引致的进口价格涨幅只有2.96个百分点,相当于进口价格平均涨幅的19.59%。其中我国进口数量扩大对初级产品和化工产品进口价格具有较大拉升作用,但影响也大幅度低于国外因素对相应产品进口价格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基本趋势  在美欧日进口增速保持适度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状态, 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将达到5%左右。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和PPI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内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四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继续回调,今年1—4季度GDP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9.7%、9.7%、9.4%和9.7%(所有指标增速均为季度累计增速,下同)。2012年一季度以后将恢复较快增长状态,全年GDP增速将提高到10%。2013年GDP增速下降到9.6%,2014年一季度以后再度恢复较快增长状态,2014年和2015年GDP增速分别为10.5%和10.4%。  (二)2011年和2012年物价涨幅不断提高,此后涨幅回落  今年一季度以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的上涨趋势依然很强,全年CPI涨幅在5%左右,2012年三季度达到7.6%的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并逐步进入小幅度上涨状态,但非食品价格仍保持较快增长状态,2013年到2015年非食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3%。  2011年和2012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仍存在较大上涨压力,涨幅分别为5.7%和9.5%。2012年四季度以后,随着进口价格下降、输入型成本推动因素弱化,PPI涨幅趋于回落,但2013年到2015年平均涨幅仍保持在6.4%左右的高水平。  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模拟分析  针对推动物价上涨的三大因素 (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和工资上涨),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模型”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和提高存贷款利率对抑制未来物价上涨的有效性。政策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或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将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代价。  (一)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主要通过降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涨幅、抑制出口和经济增长,对物价涨幅产生影响。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会在短期内迅速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对后期物价涨幅的抑制作用很小,且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对出口及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负面冲击。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5%,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均将分别下降到9.5%和9.6%,CPI涨幅分别为3.9%和6.6%, PPI涨幅分别为1.1%和6.9%。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5%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能够明显抑制今年物价上涨,但对2012年物价涨幅的抑制作用较小。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10%,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2%和9.1%,CPI涨幅分别为2.6%和6.2%,PPI涨幅分别为-3.3%和4.4%。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10%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冲击很大,但能够大幅度降低今年CPI和PPI涨幅,但对2012年CPI涨幅的抑制作用较小。  (二)人民币汇率渐进升值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人民币渐进升值对短期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较小,但需要持续的较大幅度升值才会有效降低物价涨幅,对长期经济增长冲击较大,且需要考虑渐进升值形成的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假定今年二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个季度升值1%、累计升值幅度为6.8%,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5%和9.6%,CPI涨幅分别为4.4%和5.6%,PPI涨幅分别为2.9%和4.3%。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能够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物价下降幅度较小。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个季度升值2%、累计升值幅度为13.2%,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3%和9.1%,CPI涨幅分别为3.7%和4.2%,PPI涨幅分别为0.2%和-0.8%。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大,但能够明显抑制物价涨幅。  (三)提高存贷款利率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提高存贷款利率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和投资增速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次性提高10%,则2011年经济增速为9.7%,2012年将下降到9.3%。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分别为4.4%和3.6%,PPI涨幅分别为5.1%和6.3%。综合看,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食品价格和CPI涨幅,但对抑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作用较小,且会对投资和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四)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存贷款利率小幅度提升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次性提高5%的同时,二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每季度升值1%,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5%和 9.3%,CPI涨幅分别为 4.1%和3.9%,PPI涨幅分别为2.6%和2.7%。总体看,采取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和小幅度提息并用措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较小,能够全面有效降低CPI和PPI涨幅,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有效措施。

请解释下物价飞涨的原因,受哪些主要因素导致涨得这么快,能否把经济学跟生活联系起来讲解下。

4. 一般认为,城市化影响因素的答案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
  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5)基础设施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各种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医疗卫生状况、通讯交通设施等在特定区位形成了大量集聚,这些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决定作用。根据集聚经济理论,城市经济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服务以及较集中、有规模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而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城市吸引力,所以又会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交通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增加地区的可通达性,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距离感,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西部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且地形复杂,进行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极大,使西部交通建设十分落后。2001年全国铁路总里程为58,655公也与东部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交通通讯条件的落后,进一步阻断了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联系,加大了西部地区推进城市化的难度。
  (6)政策支持
  客观上说,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既是历史过程的沉淀和延续,又是政策战略导向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国家在东部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给予东部企业种种优惠;在沿海地区设立特区、开放城市、保税区等,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深圳从80年代初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现代化都市。而西部地区,国家没有采取这一系列措施,长期以来作为东部地区资源的提供地、产品的销售市场,城市化进程自然缓慢。
  (7)外向化程度
  区域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区域的开放度越高,则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越迅速,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从而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进口替代内向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小,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滞缓,城镇的动力机制较弱,因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低。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阶段,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3%,与人口增长差不多;而出口导向则外响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大,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频繁而量大,城镇的动力机制较强,因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在此阶段,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普遍达到5%—6%,几乎是进口替代阶段的两倍。韩国和台湾就是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来加速工业化,并推动城市化。
  (8)科教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和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同时深刻的改变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化进程。科技的推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大大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城乡文明的融合;同时深刻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而西部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水平上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2000年西部文盲率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于东部,而具有初中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教育程度、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则远远低于东部,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水平的落后进一步影响了西部经济的活力加深了城乡文明的隔阂,加大了西部推进城市化的困难。
  (9)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城市化获得了新的动力。实际上,不论是在发达的西欧工业国还是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在城市化早期阶段,农村及农业的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因各国国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体现。就亚洲国家来看,则体现在一是无论农业的发深度开发还是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加快,都提高了农村地区对人口容纳能力;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了托达罗所谓的农村与城市之间预期收入的差距,同样起到了缓解人口向城市迁移压力的作用;三是农业及农村的发展扩大的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及需求。四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从而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10)人口密度
  根据一般经验,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不能依赖土地生存,或者说有限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他们有更强的压力和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而且城市发达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较高的收入,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城市优越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对乡村居民产生和大的吸引力。这促使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相应的,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大于西部地区。

5. 一个城市发展太快会导致什么?

一是严重的失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大城市。1950-1980年,拉美经历了一个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由41.6%提高到65.6%;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由7个增加到48个;有10多个国家的首都分别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0%-66%;
墨西哥城人口由300万增加到1500万,圣保罗由250万增加到1350万,里约热内卢由290万增加到1070万,布宜诺斯艾利斯由530万增加到1010万,都成为世界级超大城市。由于进入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过多,超出了城市创造就业的能力,城市的失业与就业不足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是城市贫困加剧,贫富差距悬殊。许多农民在进城之后找不到工作,又不能返回原地,只好在城市从事各种“自谋生计”的服务性工作,即所谓“非正规就业”。在拉美国家,非正规就业是不受政府劳工制度保障的,例如,不享受最低工资待遇,没有社会保障等等。
数十年来,拉美各国的城市里始终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劳工群体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目前拉美贫困人口中65%是城市居民。这就是说,拉美国家的社会贫困现象由过去分散在广大农村,转变为现在主要集中在城市。
人口过度膨胀和贫困现象的日益严重,导致拉美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分严峻。贫民窟更是犯罪猖獗的地方,抢劫、凶杀、绑架、吸毒贩毒等有组织的犯罪和暴力活动层出不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波哥大、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斯加等均是世界出名的有组织犯罪和暴力活动猖獗的城市。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巴西分别是全球城市暴力犯罪的前三名。
此外,过度城市化使拉美经济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的增加导致严重的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由此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已经成为拉美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城市发展太快会导致什么?

6. 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价上涨的呢?

根据各方资料的统计,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今年上半年以来物价高速上涨的原因,并分析其继续的走势,以对我们作出经济决策和投资、生活计划提供必要指导,并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欢迎大家讨论。
   物价上涨原因:
   一、从国际上情况分析,国际整体物价上涨引起我国物价上涨。
    1、国际油价普遍上升引起。
   (1)今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其最新完成的一份预测报告称,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产生七大方面影响,这里面就包括使中国实际GDP总量减少、增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油价上涨,会加大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企业的成本,增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由于农业领域的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与石油相关,也随着上涨,同时,也增加农业产品运输成本,这就直接导致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2)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二、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马克思认为,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他将其定义为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西方学者在理论上通过研究通货膨胀来解释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包括需求拉动,结构失衡等等。
    三、历史因素。物价指数是一个滞后指数,它对经济的反映有一个滞后期。从经济运行的内在关系看,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从投资到消费等都有一个传导过程,价格的变化通常是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变化的结果。从历年情况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因此,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基础上发生的,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
    四、供求关系不平衡引起物价上涨。猪肉、住房等商品供求结构失衡,供不应求或需求过旺等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1、总的来讲,目前,我国市场上各种需求仍很旺盛。如煤电油运仍很紧张,固定资产投资仍在高位运行,一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也仍然很大。
    2、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我国连续5年粮食减产,需求增加。它与去年的旱灾、今年的洪涝、以及今年年初禽流感等社会、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3、影响供求最大的因素,我认为是与我国农业人口大幅度的减少有关。十多年来,我国农民开始成批成量到沿海城市和其他大城市打工,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家务农的人数减少了,必然使得农产品总量减少,而需求的人数则相应增多,使供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导致价格疯狂上涨。而在今年,这种改变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4、另外,由于前期仔猪、猪肉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等原因,农民养猪利润小,风险大。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由于近期肥猪存栏锐减,猪肉供不应求,刺激肉价不断上涨。

   五、国家宏观调控。从去年开始,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调控,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其中一大主要措施。这是国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作出的长远决策,主要是考虑我国广大农民的利益,当然,这也是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大事。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增值,有利于农民积极性提高,可以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的和谐健康。

    六、市场环境因素。2004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市场物价呈现相对上涨态势,金属、建材、煤碳、油、气等物资价格均大幅提高,在这种市场物价环境下,影响了近期市、区部分地区粮油、肉蛋等食品价格上升。

    七、房价上升波及粮食等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房价在我国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变化如同十万颗核弹爆炸对地球的影响。它影响并制约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在所有的产品中,最具影响力的房价上涨了,农产品价格不会随着升高吗?再打个简单的比喻,当你的头左右摇晃的时候,难道你的鼻子不跟着左右运动吗??

    以上是我对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下面结合其上涨的原因,我们就能预测物价发展趋势,它是继续上涨呢?还是短期就实现回落?

    从第一个原因来看,石油的上涨是一个短期难以有较大改变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其价格上涨趋势不会变小,除非新的节能措施或者生物能源的开发能彻底改变生产企业对石油的需求,我想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至少需要十年。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这主要需要国家宏观调空来产生改变,但对物价整体的趋势影响不大。因为物价上涨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项改变了,并不能使物价整体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第三、第四个原因来看,尤其是供求关系是引起物价上涨最主要原因。由于现在正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要改变物价上涨,必须改变供求关系,使供大于求。虽然,粮食产品上涨,能吸引部分农民工重新加入农业生产的行列,但是这个过程毕竟是长期的。另外,以后,新型农业产业对农产品价格还是个主要影响因素。

    从第五个原因看,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国家保护农民,支持农业的主要措施,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长期的。

    从第六、第七个原因来看,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使得老百姓经济能力提高,整体物价上涨,因此,物价上涨也是必然,虽然不会继续持续飑升,但也决不会降低。

    因此,总的来讲,物价会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望大家作好投资、生活计划准备。

7. 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上涨原因:
一、从国际上情况分析,国际整体物价上涨引起我国物价上涨。
1、国际油价普遍上升引起。
(1)今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其最新完成的一份预测报告称,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产生七大方面影响,这里面就包括使中国实际GDP总量减少、增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油价上涨,会加大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企业的成本,增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由于农业领域的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与石油相关,也随着上涨,同时,也增加农业产品运输成本,这就直接导致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2)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二、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马克思认为,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他将其定义为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西方学者在理论上通过研究通货膨胀来解释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包括需求拉动,结构失衡等等。
三、历史因素。物价指数是一个滞后指数,它对经济的反映有一个滞后期。从经济运行的内在关系看,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从投资到消费等都有一个传导过程,价格的变化通常是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变化的结果。从历年情况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因此,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基础上发生的,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
四、供求关系不平衡引起物价上涨。猪肉、住房等商品供求结构失衡,供不应求或需求过旺等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1、总的来讲,目前,我国市场上各种需求仍很旺盛。如煤电油运仍很紧张,固定资产投资仍在高位运行,一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也仍然很大。
2、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我国连续5年粮食减产,需求增加。它与去年的旱灾、今年的洪涝、以及今年年初禽流感等社会、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3、影响供求最大的因素,我认为是与我国农业人口大幅度的减少有关。十多年来,我国农民开始成批成量到沿海城市和其他大城市打工,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家务农的人数减少了,必然使得农产品总量减少,而需求的人数则相应增多,使供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导致价格疯狂上涨。而在今年,这种改变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4、另外,由于前期仔猪、猪肉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等原因,农民养猪利润小,风险大。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由于近期肥猪存栏锐减,猪肉供不应求,刺激肉价不断上涨。

五、国家宏观调控。从去年开始,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调控,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其中一大主要措施。这是国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作出的长远决策,主要是考虑我国广大农民的利益,当然,这也是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大事。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增值,有利于农民积极性提高,可以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的和谐健康。

六、市场环境因素。2004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市场物价呈现相对上涨态势,金属、建材、煤碳、油、气等物资价格均大幅提高,在这种市场物价环境下,影响了近期市、区部分地区粮油、肉蛋等食品价格上升。

七、房价上升波及粮食等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房价在我国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变化如同十万颗核弹爆炸对地球的影响。它影响并制约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在所有的产品中,最具影响力的房价上涨了,农产品价格不会随着升高吗?再打个简单的比喻,当你的头左右摇晃的时候,难道你的鼻子不跟着左右运动吗??

以上是我对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下面结合其上涨的原因,我们就能预测物价发展趋势,它是继续上涨呢?还是短期就实现回落?

从第一个原因来看,石油的上涨是一个短期难以有较大改变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其价格上涨趋势不会变小,除非新的节能措施或者生物能源的开发能彻底改变生产企业对石油的需求,我想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至少需要十年。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这主要需要国家宏观调空来产生改变,但对物价整体的趋势影响不大。因为物价上涨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项改变了,并不能使物价整体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第三、第四个原因来看,尤其是供求关系是引起物价上涨最主要原因。由于现在正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要改变物价上涨,必须改变供求关系,使供大于求。虽然,粮食产品上涨,能吸引部分农民工重新加入农业生产的行列,但是这个过程毕竟是长期的。另外,以后,新型农业产业对农产品价格还是个主要影响因素。

从第五个原因看,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国家保护农民,支持农业的主要措施,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长期的。

从第六、第七个原因来看,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使得老百姓经济能力提高,整体物价上涨,因此,物价上涨也是必然,虽然不会继续持续飑升,但也决不会降低。

因此,总的来讲,物价会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望大家作好投资、生活计划准备。

物价上涨的原因

8. 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物价上涨的罪魁祸首,不是因为货币,而是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